引言 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话:儿童是未来的主人,青年是明日的希望,成人却是今日的栋梁。是的,若在带领儿童的事上失败,二十年后教会可能后继无人;疏于教导青年,十年内教会可能青黄不接;但是忽略造就成人,教会立刻会陷入中空状态。所以成人教育在教会中,就显得异常的重要。 中国家庭教会,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有着特殊的宗教环境。这种环境使得中国教会至少不能公开做更多的教育工作。即使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却迫于各种的压力,而不敢走得更多。 感谢神,近年在很多的地方开始了主日学教育的工作,但却也只是限于儿童主日学。特别在浙江温州地区,由于有着比其他地区更为开放的环境,教会较早开始了主日学的教育事工。随着多年的摸索,加上海外教会的帮助,主日学工作颇具规模。但是,教会却没有在成人教育工作上有更多的作为,虽有成人团契却少有建立成人主日学。甚至在一般信徒的观念里,“主日学”就等于“儿童主日学”。 美国美南浸信会健全的成人主日学事工,成为其教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此经验应为中国教会学习。因此,笔者借着温州地区某片区教会为背景,尝试为教会做一个关于成人基督教教育的构想,并着重介绍尚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成人主日学事工。由于传统教会文化根深蒂固,即使是保守的策划,在教会中也不能即刻实行。但是,相信异象的传递和探讨,会成为推动以后教会基督教教育事工的祝福。 一、基督教教育事工现状以及评估 在对片区教会进行成人教育事工构想和规划之先,我们需要对现有教会教育事工有所认识。虽然教会事工众多,如诗班、圣乐团等,但本文旨在探讨信仰教育部分,因此技巧性的训练不在本文分析之列。下面就是笔者对温州地区某片区教育事工的介绍和评估: 1 、现状…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牧养和治理”
宣教与植堂是华人教会最热门、又是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在全球五大洲建立近百间教会的刘彤牧师在华福中心出版的最新一期《教牧分享》杂志中发表文章,把自己宣教植堂的宝贵经验结晶向广大读者倾囊相授。 在题为《宣教与植堂:教会拓展的动脉》文章中,美国北加州硅谷生命河灵粮堂主任刘彤牧师提出推动宣教与植堂四大理念。 宣教是生命长期的投资 首先从观念上讲,刘彤牧师表示,教会的宣教与植堂事工都是着重生命长期的投资,教会对宣教与植堂不仅应提供金钱上的支持,更要付上祷告以及生命的代价。 刘牧师分享了他推动植堂的实际经验。虽然他宣教植堂的脚步遍及世界各地,但他从不会在植堂完成后就丢下不管;而是定期开设牧者联祷会,邀请各分堂的牧者领袖出席,并集中对他们进行牧养及培训。 刘牧师坦言刚开始落实这个观念会非常辛苦,但随着时间过去,就能逐渐收到长期投资的果效。刘牧师表示由他所创立的近百所教会就是过去长期辛苦投资的结果。 植堂是最有效的传福音策略 很多人以为传福音要靠大型布道会,但刘彤牧师却不这样认为。他发现大型布道会虽然信主的人多,但由于当地教会无法承接跟进的使命,导致很多信主的人逐渐流失掉。 此外,刘牧师还留意到不少现有教会呈饱和状态,新朋友来再多都无法留下,就像细胞小组呈现饱时一样。对此,他提出“分殖新小组”的应对策略,因为繁殖会带领新位置,帮助新人较容易融入教会。…
在兴旺福音,全球教会众多,大大小小,那到底教会是大好呢?还是小的好呢?韩国大地教会主任牧师李在训认为:教会好否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教会能否随着时候创造合宜的教会文化,以及牧者领导力能否与时俱进。 切勿敬虔的外貌 却无生命 据《今日基督教报》报道《圣经—马可福音》2章18到22节里面,有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来问耶稣关于禁食的问题,禁食表示在神面前自卑悔改,祈求神的怜悯,特别是在旧约时代,国家遭危难时,全民披麻蒙灰、向神禁食。但到了耶稣时代,禁食变得形式化,成了虔诚的“外饰”,在马太福音5章里面耶稣提醒门徒,禁食不可像假冒为善的人做给人看。 李在训牧师表示:当今教会亦如此,都是从单纯爱主的心开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参教会事工,渐渐失去了爱主的心、失去生命力。 美国达拉斯神学院曾做过研究,发现全世界各地教会发展上的共同现象,归纳出“3M”三阶段的发展理论: 运动期(Movement):透过一个属上帝的人,领受从神而来的异象和负担开始的。期间,开始有其他人献上所有、投入其中。但是当人群越聚越多时,需要管理与行政组织,教会开始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机械期(Machine):到了这个阶段,整体运作上会更有效率,却也面临逐渐失去起初的负担与爱心的危机,接着进入第三阶段。 纪念碑期(Monument):最后,教会中会有某些人一直以过去来夸口,常说过去的事,不愿尝试新的事物,失去热情、单纯与冒险的心。…
20 世纪见证了西方基督教会的衰退及非西方教会的兴起。因受自然主义、物质主义及世俗主义的冲击及教会的妥协,今天欧洲已成后基督教地区。北美洲因着复兴运动、基要派及福音派教会的兴起,教会在生命及见证活力上仍能维持。在 20 世纪,北美洲接替了日薄西山的欧洲成为普世基督教运动的大本营。 在 20 世纪中,北美教会带动了三个普世运动,首先是最终发展成普世教会中最大运动的灵恩运动(简称为第一波至第三波等),但此运动却非所有教会都能领受。其次是普世宣教运动,例如“学生志愿运动”( Student Volunteer…
江登兴 你们当从门经过经过, 预备百姓的路; 修筑修筑大道, 捡去石头, 为万民竖立大旗。 ——《以赛亚书》62:10 基督释放了我们, 叫我们得以自由,…
文/郭易君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许多新的城市家庭教会如雨后春笋般萌芽破土、茁壮成长,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家庭教会逐渐萎缩、停滞不前,甚至分裂拆散。如何正视城市家庭教会面临的挑战,并在信心和祷告中依靠圣灵回应这些挑战,是这一代传道人的责任所系。 中国大陆城市家庭教会讲台是指中国大陆城市家庭教会传道人在主日及其他时间的证道及信息分享。根据辞海解释所谓“挑战”乃是“激使之应战”,本文所指的挑战是指存在于教会讲台内外部的问题或危机。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大陆城市教会讲台存在的挑战如下: 一、内部挑战 圣道是教会建造的根基,讲台是传讲神话语的圣地。讲员在讲台上一面要传讲圣经的真理,一面要以自己的生命见证自己所传的道。城市教会经过近二十年左右的发展,传道人素质、讲台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问题: 1、传道人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严重 一方面,由于城市新兴教会基督徒中第一代基督徒比例较高,青年人比例较高,对牧养的实际需要非常大。另一方面,由于传道人总比例较低,受过装备的传道人不足,许多讲员由带职事奉的弟兄姊妹担当。这就导致传道人与信徒之间供需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许多牧者每天能接几十个电话,个人辅导、探访跟进、宣讲话语、传扬福音等工作常常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传道人的超负荷运转体现在身体透支和灵性透支两个方面: 第一,身体透支普遍。 禾场太大、事工太多、聚会点分散等原因导致许多工人疲于奔命,同时,缺乏锻炼导致身体机能退化。还有,政治环境及安全因素导致传道人心理承受较大压力。另外,户籍制度及家庭教会不合法导致家庭教会传道人的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处于严重缺位状态,加上供应较不足,许多神的仆人承受极其不公的对待。看到国内很多一线的朋友、师长日渐憔悴,心里为之焦急、感动、爱怜。…
北京市基督教会海淀堂关于“耶稣青年会”及相关事项的声明 过去数月以来,一个热切从事校园大学生事工、称为“耶稣青年会”(以下简称“耶青”)的组织,以隐名方式参与到海淀堂的大学生团契事工中来。其身份表明之后,引起海淀堂的高度警觉与极大关注。为此,海淀堂的教牧同工对该组织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调查。 我们了解到:“耶青”声称自主发源于中国大陆的复旦大学,但是,现在已经有极多的证据显示,“耶青”是在一位名叫张在亨的南韩人士的整体操控之下在中国大陆开植的分支机构;如今,“耶青”是一个包含大学、报纸、网站等等内容的跨国势力共同体的一员。张在亨在中国和其它国家亦名张大卫(韩语拼音 David Jae-Hyung Jang)。张在亨本人和据披露他在“耶青”施行的秘密教训和建立的权威式掌控模式,以及大范围利用正统主流教会资源来发展其名称众多而实质不明的事工的做法,已经在韩国、香港、台湾、美国等地引起正统主流教会的强烈忧虑及高度关注,其中以香港包括“中国神学研究院”院长和港府前裁判官在内的众多基督教界著名领袖联合组成独立调查团经过近半年的取证调查,于今年四月十日公布的调查报告为代表( http://www.enquirycommittee-ghi.org/ )。我们的调查同样印证了这种强烈忧虑及高度关注。 我们发现:在海淀堂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海淀堂大学生团契的带领人已经被任命为“耶青”的中国区负责人;该负责人后来承认他是张在亨的学生,与张在亨有直接的个人关系,但对于张在亨的教导以及“耶青”内部的实质性内容并不愿意透露;我们发现:“耶青”成员回避正统主流教会及其领袖们所忧虑和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刻意在网络上宣传该组织与WEA(世界福音派联盟)的关系,以证明其正统性,但“耶青”此种秘密施教方式及其操纵渗透式的事工模式都与其自我宣称的福音派传统不能吻合。我们发现:“耶青”成员有衍生不同名称的组织的做法。…
中国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存在着大量游走教会的基督徒,而且越来越多无知的基督徒在产生。”这是一位中国家庭教会牧者忧心中国教会而发的感叹。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夸赞中国基督徒近60年增长了数十倍,这确实是让人欣喜的数字。 然而,牧者更应该看到基督徒人数增长的背后面临的更大挑战:缺乏合乎圣经原则的治理而带来的教会牧养和信徒生命建造的困难,由此导致的大量问题信徒。 很多人依然存在着对教会的治理的误解,认为教会可有可无,只要信主个人得救就可以了;认为只要有两三个人,就可以随意组成教会;认为最重要的是传福音,教会不过是组织,是形式,是可有可无,只要靠圣灵的带领就行了…… 种种错误的观念和教导导致教会疏于治理,教会治理变得随意化,失去教育的功能,成为宣泄个人情绪的俱乐部一样的地方。可是伟大的改教家加尔文在谈及教会的治理时严肃地指出:“凡是要废弃或贬抑我们所谈及的教牧次序和教会治理,或者视之为没有必要、并不重要的人,都是企图破坏教会,甚至摧毁教会。” 由此可见教会治理对一个教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地上的教会,既然是约民所组成的群体,当然就有一定的组织性。教会本身不是一个组织,但教会内部却有组织,需要有符合圣经教训的治理。 没有好的治理,也不会有好的传道和牧养,这是大多教会牧者的切身体会。中国教会近年也在积极的探索合适的治理模式,其中尝试较多的便是城市新兴教会在探索的会友制治理模式。 基督时报网站就此联系了武汉一家庭教会牧者,邀请他谈了教会治理中会友制的必要性和实践会友制的益处和经验,该教会从建立至今三年一直实行的是会友制治理模式。他说:“会友制对教会合一和有秩序的治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基督时报网站和武汉该教会牧师的访谈内容。 问:您是如何看待教会治理呢?…
怀特菲尔德如何推动英美大复兴? 是谁300年前复兴了英国的信仰?他们姓甚名谁,好叫我们得以纪念他们呢?他们生于何处?受过怎样的教育?他们生命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他们的特别工场在哪里?我将在本章及下面几章回答这些问题。 我怜悯那些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为上帝做工的器皿值得我们去细细考察。一个对吹倒耶利哥城的羊角、钉穿西西拉鬓角的橛子和锤子、基甸的火把和号角、大卫甩石的机弦和石子毫不在意的人,我们说他是冷漠无情的,这一点也不过分。我相信,所有读这本书的人,都希望对18世纪的英格兰福音传道人有所了解。 我首先要提出的就是著名的乔治·怀特菲尔德。虽然按出生时间,他并不排在最前,但按功劳来说,我要毫不犹豫地把他排在第一位。 怀特菲尔德出身寒微。从1739年直到他去世的1770年的31年间,他毕生只在做同一件事情。这个非同寻常的人心里只有一件事:只以他主的事为念。从星期日早上直到星期六晚上,从1月1日到12月31日,除了卧病在床,他几乎从没停止过传讲基督,走到世界各地劝勉人悔改,到基督那里得救。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几乎没有哪一个稍有规模的城镇,是他没有去传过福音的。如果教堂的门向他敞开,他很乐意在教堂里讲;如果只能进会堂,他就很开心地在会堂里讲;如果教堂或会堂都向他关闭,或者因为太小,不能容纳所有听众,他也乐意随时准备在露天传讲。31年之久,他一如既往地这样工作。他总是宣讲同样的荣耀福音,而且有目共睹的,总是带有极大的果效。他在莫菲尔德讲道后,仅在圣灵降临节那一周的时间里,便收到1000封关注灵魂的人的信,并且有350人领受了圣餐。据估计,在他34年的传道生涯中,他公开讲道达18000次。 当冬天露天传道必须暂停时,他在伦敦的日常传道工作也同样令人惊叹。由于英国国教各教区的讲坛都向他关闭,人们在托特纳姆法院路特意为他建了一所会幕教堂。他在里面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每星期日上午6点半,主领几百人参加圣餐仪式,过后带领祷告,上午下午都讲道,傍晚五点半再讲道。最后,对在会幕教堂分席而坐的寡妇、已婚人士、年轻人和未婚女士讲话,以合宜的话劝勉不同处境的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上午,他通常六点开始讲道;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六晚上,他作讲座。这样看来,他每周讲道达13次!这期间他还要与几乎世界各地的人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 像怀特菲尔德这样能够经得起长久劳作的人实在了不起。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乔治·怀特菲尔德那样,如此完全地将毕生奉献给基督,一生为他所用。 怀特菲尔德对不灭灵魂的直接造就是巨大的,是无法估量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美可靠的见证人记录下他们坚信的这一点:他是被上帝使用,使数以千计的人归正的器皿。无论他在何处传道,许多人不仅仅是欢喜、激动、被吸引,还确确实实被改变,从罪中回转,成为彻底服侍上帝的人。 他在他繁重的劳苦中大大成功。我深信,对他侍奉的印证是远超人能数算、能用数字代表的。可以肯定的是,他广受欢迎,这完全是因为他大大被上帝所用的缘故。因为只要他一开口讲道,上帝就异乎寻常地赐福他所说的话。…
今年是宣教历史上一本重要的小书 Roland Allen所写的《传教方法:保罗的模式还是我们的模式?》(Missionary Methods: St. Paul’s or Ours?)出版一百周年纪念。关于传教,关于植堂,我们常常需要探讨。那么到底教会植堂该如何发展?到底是该依赖传教士的模式来进行扩张,还是依赖专业性的创业型牧师去植堂? 美国福音派主流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曾在去年7月刊发一位《教会植堂的终结》(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