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牧养和治理”

合一的秘诀

傅格森    1 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2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3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4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 ( 腓二 1-4)   保罗一直劝勉腓立比信徒「同一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 (…

门徒带领”为华人教会领袖栽培的失链环节

它帮助信徒将信仰有效落实在生活中 全威 / 基督日报记者 2007年 09月 12日 “如果有人问我诸多教会的事奉、事工中何为最关键、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门徒带领。因为它是教会成长及塑造门徒生命的关键。” http://www.gospelherald.com.cn/images/ic_zoomin.gif…

社会文化处境中的民工基督徒及教会

应明 在最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基督教(新教)的迅速发展无疑是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在这三十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也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方面,还是社会文化生活方面,都出现了“结构性变迁”,“转型”也成了一个被政府、学界以及媒体广泛使用的词汇。 对于基督教来说,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似乎也可以看到一种类似于“转型”的变迁过程。1980年代以及之前,主要是乡村基督教的发展,1990年代以后城市教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在2000年以后则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乡村基督徒随着城市化进程涌入城市的现象 ,并由此逐渐产生了一种位于城乡之间的信徒和教会形态,有人称之为“都市里的乡村教会”。由于这种城乡新移民通常被称为“民工”,相应的,这种新型的教会也常被称为“民工教会” 。 我们的讨论将从对一个民工教会发展过程的描绘开始,尽管我们对其进行了前后大约一年的参与观察,但必须承认,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最多只能说是一种“近距离”,而绝非“零距离”。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所谓的民工教会其实存在诸多不同的样式,例如,在大型城市、中型城市与小城镇中的情况就相当不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大型城市中的一种形态,而绝非整体性的全面分析。另外,尽管我们也带着教牧性的关怀,但我们的讨论主要是对一个现象的考察,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讨论,而不是纯粹宣教学意义上的分析。 民工教会的个案:A教会 2001年,一对传道人夫妇受其乡村教会母会的差派来到这个大都市开展城市工作,并决定把城市农民工作为教会开展工作的主要对象。这个教会的成长速度可以说相当惊人,短短五年中就发展成为拥有27个聚会点,会众超过1000人的教会网络,我们姑且称之为A教会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平均每年新开4~5个聚会点,而各个聚会点的建立往往主要是根据信徒的居住和聚会需要。如果有几个信徒住得很近,想要在一起聚会,教会负责人就会派人去给他们讲道。刚开始可能只有三五个人,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正式的聚会点。这些聚会点的大小或会众人数不一,几个大的点有四五十人或六七十人,小的点只有十余人。另外,聚会点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于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在某个聚会点参加聚会的会众基本上都是住在附近的人。…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信仰的变迁

陈新华 宋钦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基督教信仰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人口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显著增长,因此探讨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宗教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以基督教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变迁,探讨城市化进程对于基督教的影响。我们认为,其影响主要有:(1)城市化进程使得基督教的信徒结构发生了变化,(2)促进了教会社会服务的开展,(3)教会的资金来源也趋于多样化,(4)城市非正式聚会点增加等四个方面,并提出了自己对城市宗教管理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基督教 宗教经济世俗化 社会变迁 宗教调查 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聚焦和转移,从而使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并最终达到“城市一体化”的目标和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的社会发展过程。”…

郭易君:中国家庭教会路在何方?

——家庭教会发展环境、成绩和挑战 前 言 教会千年,问题千年,恩典千年。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基督的新妇。神赐给教会权柄,阴间的权势不能胜过他。作为属灵的以色列选民,教会在这个世界担当着基督福音的托付。每一个悔改的基督徒,都有圣灵住在其殿中,赐给他亮光,明白真理,辨别是非,跟随正道。作为普通信徒中极其卑微软弱的弟兄,因着基督大爱的激励,带着一颗真挚心公正之心撰写此文,非为个人之故,只为教会复兴。 关于教会现状和成绩的分析由于资料缺乏,非常浅白,非常不全面,许多问题都是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分析,我想以后我有功夫了会做深入研究,此文就当时大纲吧。 对教会问题的反思,笔者不是第一人,几千年来有很多前辈都看见、呼吁、悔改、复兴。笔者乃是后辈中一平凡之人,所看见未必全面,所叙述未必准确,笔者之心,上帝可鉴。之所以谈问题,乃是为了让更多的灵胞警醒并为之祷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问题虽多,恩典更大。因为基督已经应许了得胜,这结果我们已经在信心中看见。 关于教会方向的看见,笔者也仅代表个人的意见,许多未必成熟和完全。由于认识主和成圣的过程的渐进性,笔者对问题的看法也仅仅是这个阶段的看法,相信在有生之年将会进一步改进、成熟,然出生牛犊不畏虎之热情以及对上帝的爱,相信祭坛之上已经接纳,故恳请阅者之长辈多多包涵,阅者之同辈多多见谅,阅读之晚辈多多宽容。 由于受笔者文风的影响,文章笔锋稍显犀利,会让有些弟兄姊妹疼痛,请您暂时容忍愚昧之人的冒犯;由于受以前笔者写政府公文的影响,文章有八股之嫌疑,请凑合着看下去,我想不会让您失望。 此文已经修改过三稿,感谢CIU的部分教授和同学师兄给我提供的修改意见,感谢国内部分老师和弟兄姊妹给我提供的反馈,我大部分意见都进行了吸收,有些尚未确定之处,没有修改,愿基督纪念你们的爱心,愿此文能激励在基督里的我所爱的神的百姓。…

蒙主祝福的教会

七,时论(教会治理) 第511篇 蒙主祝福的教会 日前我访问了一间位于偏远地区的教会,时间虽然不长,仅仅几天工夫,但给我很好的印象。感谢主有这样忠心侍奉主的教会,如同金灯台照亮一方。我把几件受感动的事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1,牧师每天早晨与信徒一起晨祷,当好守望者。教会的复兴和力量,只有藉着祷告仰望和依靠上帝。对比有的教会和传道人只知道睡懒觉,可以看到差距。 2,每月有一场传福音的布道会。邀请慕道友决志。这是一个有生命的教会,主将得救的人,不断地加给他们。 3,他们有乐捐的厚恩,从穿着来看,信徒并不富裕,黝黑的面孔看出是常年在田野劳动的姊妹,可是她们听说少数民族的义工传道人和肢体有困难,她们就慷慨地捐献衣物和金钱。教会还捐10万元给灾区。 4,经济财务账目公开,2007年的决算表贴在墙上,接受信徒群众的监督。牧师和专职教牧人员的工资比较低,但水电费是照交的,不占教会的便宜。 5,信徒对新来的人,主动合用赞美诗本和圣经。信徒在吃饭后主动帮助服务员收拾碗筷,端下剩菜,清洁桌面。没有心安理得地受人服侍的派头,而是争取做服侍人的事。体现了弟兄姊妹之间的爱心和平等。实际的小小行动,比讲一大箩筐空道理更有效…

奇妙的地方、民族和恩典

七,时论(教会治理) 第510篇 奇妙的地方、民族和恩典 想与读者分享的,奇妙的地方是怒江地区,奇妙的民族是傈僳族,奇妙的恩典是主耶稣基督的救恩。 云南省西部的怒江地区是海拔2000m以上的山区。其北部高峰为梅里雪山,高6740m;中部高山为碧罗雪山,高4379m。其西部与缅甸毗邻,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怒江的水是喜马拉雅山溶化的雪水,从西藏上游奔腾流下,怒江全长3200m;浩浩荡荡流向印度,成为萨尔温江。怒江地区的山岭之间为深切峡谷,高差达1000多m。风景壮丽,空气清新。 怒江有一个傈僳族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到2004年人口为47万人,除傈僳族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但傈僳族占该自治州人口的多数。另外傈僳族除生活在该州外,在其他州县也有分布。在国内傈僳族人口约60万,在缅甸约40万。 历史传说傈僳族的先祖是从陕、甘、青、川一带的古氐人和古羌人南迁而来。傈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张口就能唱出多声部的合唱,唱出的歌词和曲谱都是自己创作的,非常优美动人。上天赐给他们有这样的天赋。 傈僳族自治州有4个县:泸水,福贡,兰坪,贡山。以泸水和福贡的两个乡为例,我们介绍一下当地基督教会的情况。 在泸水县偏北有个称杆乡,,人口16669人,基督徒7912人,共2491户。牧师1人,长老20人…

余杰: 华人教会不仅要“入中国”,还要“出中国”

—— 二零零七年华人差传大会侧记 由“基督使者协会”主办的、三年一度的华人差传大会,是以北美华人基督徒为主体的盛会。二零零七年圣诞之后,我有幸赴费城参加了这次主题为《我不能,神能》的大会。此次大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召开的时间正好是新教第一个传教士马礼逊到中国宣教两百周年。两百年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筚路蓝缕,几起几落,希望与失落并存,逼迫与复兴同在,有失败的伤痛,也有成功的喜悦。几代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传道人,用生命和血泪走出了一条光荣荆棘路。在这次大会上,由台湾“宇宙光”机构推出的“马礼逊入华宣教两百周年”历史图片巡回览,以上千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展示了两百年来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共同经历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当我回想起马礼逊在绝对的孤独和深沉的寂寞中,如何坚持到底,完成了为在华宣教奠基的伟业的时候,不禁浮想联翩:今天的中国教会,在全球宣教版图中,应当充当何种角色呢?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接受者”而不是“给予者”。中国教会将那些来自外国传教士、教会和宣教机构的各种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坦然地享受着这白白得来的恩典,至多就是感恩和赞美而已,而很少作进一步的追问:“我在哪里?我是不是那个也可以被上帝差遣的人?”中国教会在本国、本土及本教会的“势力范围”之内守成有余,而向外拓展不足,始终缺乏一种“福音全球化”的观念。相反,源远流长的“中国中心主义”的观念,不仅在官府和民间盛行,即便在海内外的华人教会内部,也是一种重要的潜流。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形成,与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命运是同步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愤心态,强化了自古以来中国人“中央之国”的心理优越感。换言之,极度的自卑与极度的自尊的结合,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浸淫于“大中华主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定势之中,许多华人基督徒“情不自禁”地将“中国”看得高于“神国”。 民族主义思潮在华人教会中影响甚大。比如,据我个人有限的观察,海内外很多华人教会中,许多中国大陆背景的基督徒,一听到“台独”便怒气冲天,甚至会激愤地喊打喊杀——在他们看来,“大一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持“台独”立场的台湾基督徒,根本就不配作为基督耶稣里的弟兄姊妹!在基督徒当中持有武力攻台想法的人的比例,并不比普通人当中的比例低。我想反问的是: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快就忘记了耶稣基督“爱人如己”的教导呢?台湾人难道不是我们的同胞和邻舍吗?我们难道不能像爱邻舍和爱耶稣一样爱他们吗——即便他们在“统”和“独”的议题上与我们意见不一致?还有一个例子便是小敏姊妹所作的“迦南诗歌”。小敏是神所重用的仆人,她所创作的数百首赞美诗歌,不仅深受国内教会的喜爱,也在海外华人教会中广为传唱。这些优美的诗歌的流行,与九十年代以来华人教会的复兴是同步的。但是,“迦南诗歌”也有其时代、文化合地域的局限,其歌词中的“中国特色”过于强烈,“中国”这一主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中国的基督徒,当然应当爱中国;但是,在爱中国的同时,中国的基督徒还应当具备超越性的“国度”观念,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视野,以及将福音传向“万国万邦”的异象。如果中国的基督徒只爱中国人,那么这种爱是不完全的爱。我们首先是上帝所造的人,其次才是中国人,而不是相反。换言之,基督信仰理应彻底更新我们固有的“国家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所谓“爱邻舍”,便是爱所有的人类。 在这一方面,韩国的基督徒和教会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看到,韩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现了政治转型和经济腾飞之后,其民族主义思潮也风起云涌——比如,韩国民众在世界杯足球赛中的若干过激表现,便让外国人颇为反感。韩国的民族主义激情,与近代以来韩国在俄国、日本、中国和美国等大国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的境遇有关,也与南韩与北韩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状态有关。二零零八年初,韩国的左派总统卢武铉下台,稳健派政治家李明博当选,标志着这一狂飚突进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了一个平缓期。而一直以来,韩国教会并没有受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禁锢和牵制,信仰完全超越了偏狭的政治,在最近二十年间,韩国教会是全球最有普世宣教热忱的教会。韩国虽然是一个人口不足五千万的中等国家,广义的基督徒的数量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左右。韩国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宣教国家,韩国教会向全世界各地派遣了超过了三万名的传教士——中国是其最大的宣教“出口国”。二零零七年夏天,一个韩国宣教团队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武装分子绑架,带队牧师及另一名男性基督徒被杀害,其余人质在被囚禁多日之后获得释放。此一牵动人心的国际新闻,只是浮现出了韩国全球宣教大军的冰山一角。我在北京和北美的华人教会中,就接触到了许多深深地爱着中国、心甘情愿地服侍中国基督徒、恳切地为中国教会祷告的韩国牧者。近代以来,韩国也是一个在福音方面长期“领受”别国帮助的国家,近年来韩国却迅速地由一个“接受”的国家变成一个“给予”的国家。韩国教会的这一转变,能否带给中国教会深切的思考呢? 此次华人差传大会,有六十多个宣教机构、神学院、出版社、专业机构参与,有两千多名的来自十几个国家、数百个教会的基督徒与会,可谓北美华人基督徒的一次盛会。参与者当然并不仅仅是华人,在会场上,我接触到了许许多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将一生都奉献于“中国人灵魂得救”的愿景之上。其中,有一位是来自挪威的基督徒,自称“老叶”的叶福礼(Finn Torjesen)。他的爷爷叶永青(Peter Torjesen)和奶奶端正方(Valborg),在二十世纪动荡不已的二十年代,凭着到中国传播福音的坚定信念,来到山西省的河曲县,在那里建立了他们的新家、教堂和医院,为这个小县城医疗卫生的发展辛勤工作了近二十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们的教堂为一千多名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战时的避难所。后来,叶永青不幸在一次日本军队的炸弹袭击中遇难。一九八八年,河曲县的官员通知其家人,叶永青被追认为山西的“人民烈士”,中国当局希望在叶牧师牺牲五十周年的时候,为他建立一座纪念碑,并邀请其家人前来参加揭幕仪式。一九九三年,有着熟练的汉语水平和广泛国际经验的叶家第三代叶福礼和妻子谭美(Sandy),带着他们一对六岁的双胞胎,放弃了在印度尼西亚的工作,并且带领另外两对夫妇,一起开始了在中国长期的居住和工作。他们创办了以扶贫为目标的“永青咨询服务中心”,该中心由五个服务部门组成:医疗卫生部、英语教学部、农业部、咨询服务部和好根经济发展部。“永青”是一个公开的基督教的非政府、非赢利组织,他们从事的工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彰显耶稣基督的契机;他们神圣的使命也体现在具体工作当中。“老叶”和他的爷爷奶奶的故事,是来自遥远国度一个家族的“爱中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止是感动我们,更是启示我们:华人基督徒有没有“走出去”的视野和胸襟?华人基督徒有没有勇气和信心,打破“大中华”的傲慢与封闭,去爱和安慰那些异国他乡的灵魂?…

牧会学问大 与时俱进文化及领导力

在兴旺福音,全球教会众多,大大小小,那到底教会是大好呢?还是小的好呢?韩国大地教会主任牧师李在训认为:教会好否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教会能否随着时候创造合宜的教会文化,以及牧者领导力能否与时俱进。 切勿敬虔的外貌 却无生命 据《今日基督教报》报道《圣经—马可福音》2章18到22节里面,有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来问耶稣关于禁食的问题,禁食表示在神面前自卑悔改,祈求神的怜悯,特别是在旧约时代,国家遭危难时,全民披麻蒙灰、向神禁食。但到了耶稣时代,禁食变得形式化,成了虔诚的“外饰”,在马太福音5章里面耶稣提醒门徒,禁食不可像假冒为善的人做给人看。 李在训牧师表示:当今教会亦如此,都是从单纯爱主的心开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参教会事工,渐渐失去了爱主的心、失去生命力。 美国达拉斯神学院曾做过研究,发现全世界各地教会发展上的共同现象,归纳出“3M”三阶段的发展理论: 运动期(Movement):透过一个属上帝的人,领受从神而来的异象和负担开始的。期间,开始有其他人献上所有、投入其中。但是当人群越聚越多时,需要管理与行政组织,教会开始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机械期(Machine):到了这个阶段,整体运作上会更有效率,却也面临逐渐失去起初的负担与爱心的危机,接着进入第三阶段。 纪念碑期(Monument):最后,教会中会有某些人一直以过去来夸口,常说过去的事,不愿尝试新的事物,失去热情、单纯与冒险的心。…

从历史发展看教会增长运动 文/曾锡华

20 世纪见证了西方基督教会的衰退及非西方教会的兴起。因受自然主义、物质主义及世俗主义的冲击及教会的妥协,今天欧洲已成后基督教地区。北美洲因着复兴运动、基要派及福音派教会的兴起,教会在生命及见证活力上仍能维持。在 20 世纪,北美洲接替了日薄西山的欧洲成为普世基督教运动的大本营。 在 20 世纪中,北美教会带动了三个普世运动,首先是最终发展成普世教会中最大运动的灵恩运动(简称为第一波至第三波等),但此运动却非所有教会都能领受。其次是普世宣教运动,例如“学生志愿运动”( Student Volunt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