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国内的教会如何的复兴,国外的教会如何的荒凉。昨天与一弟兄聊天时,才发现这报道犯了一个媒体病。 据称,美国的媒体只报道负面消息;要单从美国的媒体认识美国,美国一定是地狱一个。 相反的,国内的媒体只报道正面消息,而且大都是过滤后的消息。 类似的,国内的教会也常报道正面消息,感谢主,哪又有多少人信主了,哪又有多少教会建立了……国外的教会常报道负面消息,糟,欧洲信主人在下降;糟,美国的教会惹官司了……时间久了,国内的基督徒难免会夜郎自大,看来西方教会该学咱的。殊不知,在全世界,打发最多宣教士的依然是西方,建立一流神学院的依然是西方…… 当然,历史也不算什么,最多一句话“饿死的骆驼比马大”,重点要看现状。 事实上,国内教会的现状也挺令人担忧。咱不说更多的理论,单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教会内部,二是教会外部。内部从同工/传道人的比率来看;外部则从教会对社会的影响来看。 据一些海外的教会牧者宣称,一般情况,一个正常的华人教会,大约每一百人,就会有一对专职夫妻在里面做教导,另外还有一位专职(或双职)的行政同工,负责行政事务。简单的说,海外的华人教会(西洋人士为主的教会其教牧比率更高)的专职传道人比率是1/50。而在国内,教会的传道人比率却鲜有这么高的。虽在一些地方,传道人的数量相当多,如温州,许多单个聚会点传道人就有三四个,但其中包括双职的传道人,而且其中的专职传道人,基本上兼着宣教、差传、神学教育等本教会以外的事工,在时间分配上远没有国外专职牧者那样委身于本教会,专心做好本教会的教牧事工。至于内地,这个百份比就更低了,有的地方,一个教区三、五千信徒,也就三、四位传道人,而且大多数传道人的装备不够,没有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严重制约了福音的传开与牧养的深入。 从外部来看,中国教会的软弱就显而易见了。从人数来看,中国教会的信众决不在少数,但从社会的影响来看,却依然非常弱。相反的,台湾的基督徒比率虽然远不如大陆,但其中基督徒对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好几任的总统都自称为基督徒。而国内,即便是新进崛起的北京教会,自称以知识分子为主,但对整个社会主流的影响依然只能属于边缘群体。这其中固然有政治因素,但与教会的力量也不无关系——早在七十年代,温州教会与河南教会复兴期间,都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一定的影响,许多人有麻烦,首先会想到基督教,而今,此风潮却渐行渐远。 其次,教会对社会的罪恶没有阻力之作。今天,中国的道德滑坡非常严重。许多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往往就是藏污纳垢之地。甚至一些红灯区遍布于聚会点周围,教会对此也是束手无策。甚至于,社会的罪恶之流影响了基督徒的道德标准——基督徒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未婚同居、离婚、找情人……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盐,但现下的问题是,自认为复兴的中国教会,对社会的罪恶不起作用,在公民良心的崛起中,越来越被边缘化!…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牧养和治理”
高陽 / 基督日報記者 2007年12月10日09時38分 馬禮遜入華200周年,華人教會普慶之際,亦有不少教牧同工對華人宣教的策略再反思。美國三一神學院宣教學博士莊祖鯤日前撰文提出,華人教會宣教策略上需要重視本地跨文化宣教、再思短宣邉印⒅攸c支持戰略性地區的宣教、以及加强對中國國內校園事工的支持。 重視本地跨文化宣教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促使勞動力的大規模遷移,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移居歐洲,幾十萬的中國人到美國留學打工等等。莊博士指出,華人教會在差派宣教士遠去時,要看看自己所在的地方,可能就有很多的外來勞動人士,是否我們忽略了同一城市的這些群體呢?而做好當地跨文化的「撒瑪利亞」事工將成爲教會遠距離跨文化宣教的橋梁。 切忌捨本逐末 針對近年短宣隊數目大增的情况,莊牧師指,可喜之餘還要看到一些偏差現象:教會將支持宣教士或宣教機構的經費轉爲資助短宣隊,從而導致宣教機構的募款困難;另外短宣隊員靈命、屬靈裝備及獻身心志參差不齊,有時還對宣教工場造成「難以收拾的後遺症」。因此莊牧師建議採取「自、定、限」三原則。即短宣隊員自籌經費、短宣隊定期定點服侍,産生長期果效、教會設定短宣經費上限,以免本末倒置。…
发布日期:2007-12-24 编者:腾近辉牧师针对华人教会差传的情况,写了这篇文章。我们的教会目前是否有同样的问题呢?让本文成为我们的提醒。 世界各地有很多华人教会不从事差传工作,因为他们至少有十个理由,分述如下,并指出圣经对这些理由的答案。 本堂成立的时间很短,所以不可能从事差传工作。 保罗建立了哥林多的教会后约四、五年,就写了哥林多后书给他们,信中(10:15-16)勉励他们开始作差传工作。可见历史短的教会也应追求在差传工作上有份。 本堂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所以不可能从事差传工作。 非拉铁非教会“只有一点力量”(启 3:8),但他们肯遵守主道(旨意),所以主给他们一个敞开的门,向外传福音。 本地福音工作都还没做完,怎可向外地差传?主耶稣岂不是说「从耶路撒冷开始」么?…
突破传统教学式领袖培训 高阳 2007年 12月 11日 改变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高阳 2007年 12月 04日 最新一期香港教会更新运动出版的《教牧与领导》,以“创意、创新、创造”为主题,鼓励华人教牧容许创新,鼓励创新,跳出框框,活出整全使命。 作者胡志伟牧师指出,不论是香港华人还是北美华人教会文化,都以传统的习惯作为基准,不容许太多的想像力空间,甚至容不下异议,有时教会文化更被标签为“守旧落伍”、“道德霸权”、“反对自由”等,可谓不幸。然后作者尝试从三个方面鼓励教牧同工开放创新空间,挑出框框: 一、开发创意。文章引用“天下远见文化事业”总裁高希均所言“主宰21世纪商业革命的就是创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直指华人的面子文化是对创意文化的否定:活动的策划不是以内容为中心,而是安排谁去站台,各类聚会的策划中“跟风”现象更是普遍。 对此作者建议华人教牧可采用“PDCA循环”——计划Plan、试行Do、察查Check、实行Act,如此深入检讨所办活动,走出不成便换人或换方法的老路。 二、容许创新。作者指教会要教导及鼓励信徒培育“分散式思考”(divergent…
2007-10-23 16:36:27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e7519ed01000cja 浅析温州教会崇拜 未真正进入教会事奉,未曾经历教会管理,未曾带领过教会的敬拜,很少会体会到教会崇拜的问题。笔者从小就在教会长大,直到十九岁进入神学院,七年神学学习的生涯,使我置身于“象牙塔”,而未能真正触及教会事奉和管理,所以对教会的认识大多是童年的趣事。一年多的教会事奉,使我从教会管理和教牧传道的角度来重新思考教会的光景,发现教会再也不是纯粹那样完全、那么神圣的了。 在神学院的学习中,有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崇拜学》。其中讲论教会敬拜的演进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崇拜模式。加上自己在学习此课之前,又接触了一些有关圣乐、教会礼仪等方面的课程。也曾经受邀到福建某教会宣讲《崇拜与圣乐》一课程。故此,笔者对此一领域稍有触及,同时对教会在崇拜与礼仪方面的表达会“多长一个心眼”。 由于妻子现正就读专业圣乐,自己有意要放下教会圣乐、崇拜等领域的事奉,全心投入圣经教导及辅导事工之中。然而最近几次的经历却不得不让我再次发出一些感想,希望弟兄姊妹可以在这些方面稍有留意。笔者盼望通过对温州教会崇拜的小小反思,起到抛砖引玉之功,使教会在崇拜事奉中有所反思与重整。 一、…
2007-10-20 10:01:03 大 中 小 标签:教育杂谈 温州教会 世俗 传统…
作者:陈若愚牧师 根据2011年美国教会的一项统计,在美国的基督教教会中,人数在5,000或以上的“超大型教会”(Mega-Churches) 有一千三百多间。这些所谓成功的大型教会,往往很受欢迎,且常成为研究和彷效的对象。有许多信徒以为“大”就等于“健康”,因为她显然有“增长”。其实不一定! 美国首都国会山庄浸信会主任牧师狄马可Mark Dever,在他的2004年著述Nine Marks of a Healthy…
全威 2007年 10月 25日 对于许多海外信徒来说,中国农村教会的发展并不陌生,但对于城市教会可能就不太了解。其实福音火种不仅在中国农村大地星火燎原,同样在几百个城市各行业各阶层亦清晰看见神奇妙作为。不仅如此,城市教会发展对中国福音化及促进北美华人教会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值得关注。 播种者国际宣教机构中国事工主任张路加牧师,日前在亚特兰大华人基督教会举办的宣道年会上,分享中国大陆城市宣教课题上,惊人地提出“中国大陆城市宣教和北美华人教会的前途、发展息息相关,而两者相互支持、彼此协助对于中国福音化与北美华人教会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教会蓬勃发展超乎想像 张牧师表示随着近些年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以及民工潮涌进城市,使得城市教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他拿出官方统计为证--城镇基督徒人口达675万。“这相当于整个香港的人口!然而实际城镇基督徒数量远远大过此资料。” 他又提出了大陆宣教工场正朝向七个方面的转型。由农村到城市、沿海到内陆、基层到多层、单一到多元、领受到付出、国内到海外与封闭到合作。“这些是中国教会可喜的变化,足可表明现在是向中国传福音千载难逢的黄金时机。”…
神学和信仰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学了神学,灵性就没有了。”这是很多人对神学培养的误解。北京一教会牧者李牧师告诉基督时报同工,“那不学神学就有灵性吗?不学神学,灵性就容易变得盲目。” 当然,李牧师也强调神学培养中需要关注学生信仰生命的建造。该教会近7年以来,一直在开展针对献身传道的信徒的全日制神学教育。他分享了该教会在神学教育中如何借着祷告的操练、生活中敬畏神依靠神的操练,帮助学生避免因神学知识的增加而带来灵性的骄傲。 “作为基督徒,我们对真理要明白透,同时也要具备好的灵性。有人说,原本灵性好的人一学神学就灵性变差了。这是不是因为学习神学让灵性变差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没有管理好自己的信仰,或者是因为注重知识忽略了祷告和灵修,或者是因为知识多了而变得骄傲和依靠自己。” 在现实经历中,李牧师也遇到过真实的例子,“有一个人在国外学习神学好多年,拿了神学博士回来。人家请他去牧会,可是他不到三个月就投降了,因为没有力量服事。我也遇到好几个出国读神学的人毕业了不敢回国。想起回国后的生活的艰辛、环境的逼迫等,他们就不敢回来了。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忽略了灵修、与神的关系,所以灵里面没有力量。” 知识让人骄傲,唯有爱心能造就人。确实,有很多的人带着热心选择了读神学,却因为神学知识的增加而变得骄傲,反而远离神、失去了起初的热心。神学教育中,学校如何帮助神学生平衡神学知识的学习和信仰生命的建造呢? 李牧师分享了他在神学教育中特别注重的几点,首先就是祷告,“我非常强调大家的祷告。神学生必须参加每天的晨祷,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半小时的祷告时间。当然这个并不只是为了达到这个时间量,我也会特别地强调祷告的真实性。我要求学生,哪怕是半句话也要学会从心里发出来到。祷告时,我们不能随便开口,我不赞成一说祷告,就呱啦呱啦……。” 然后就是强调团契的生活,“在团契生活中会有很多的摩擦、矛盾。我是不反对出现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矛盾也是避免不了的,最关键的是怎么解决。在遇到摩擦的时候,我鼓励大家寻求依靠信仰的方式解决。通过这个过程,也让大家学会在生活中实践自己的信仰。” 最后,他也特别教导学生在环境中改变自己的生命,依靠神战胜环境。“教导学生在环境中学会正确的祷告和面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人遇到环境就求神改变环境,这是违背神的旨意的。神不是不知道你遭遇的环境,给你环境就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你的生命的。” 李牧师无论是在神学教育中还是在信徒牧养中都十分重视建立个人对神敬畏的心,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因为让一个人信仰生命真正坚立的不是知识、能力,而是彻底的敬畏上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