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圣山网论坛”

十字架并不使我们特立独行

十字架并不使我们特立独行 加尔文   “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后四8-9   当信徒学习忍耐谦逊,尽力抑制忧伤情感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的争战,正如保罗在这节经文中所描写的。由此,你们知道,所谓忍耐背负十字架,不是消除了对一切忧患的感觉,好像古代斯多噶派对一位伟大人物所作愚笨的叙述,说他消灭了一切人性,对一切荣辱都能无动于衷。   究竟他们从这一种“崇高的智慧”能得到什么益处呢?他们凭空幻想一种忍耐,是从来不曾见到的,在人间从来不曾存在的。他们所说的忍耐精神是那么完全,致使它完全脱离于人的生活。现在在基督徒当中也有新斯多噶派,他们不但以忧伤哭泣为罪过,甚至连孤单寂寞的感觉也都认为是罪过。 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大体上说是从怠懒的人来的。他们喜冥想,恶行动,除了作白日梦以外,别无贡献。   我们和这一类铁石心肠的哲学毫不相干,我们的主耶稣非但在言语上,亦在示范上谴责这种哲学。祂曾为自己和别人的患难悲哀哭泣,祂对门徒所教训的也没有两样。祂说:“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约十六20)。祂曾明白承认哀恸的人是有福的,谁能把它改变为罪恶呢(参太五4)?   这是勿庸怀疑的。假如一切流泪都是在摒斥之列,那么,主本身曾流下血泪,我们又将如何评判呢(参路廿二44)?假如把每一恐惧都看作不信,那么,我们对祂所受的惊慌恐怖,又将作何解释呢?假如一切悲伤都是可厌的,那么,主耶稣承认祂的心“极其伤悲,几乎要死”,我们又怎能快乐呢? (摘自加尔文《基督徒生活手册》)

十字架令人悔改

十字架令人悔改 加尔文   我们最慈悲的天父,不但防止我们在未来跌倒,而且还要纠正我们过去的错失,时常保守我们行走在顺服的道路上。因此,每遭患难,我们都要立刻反省过去的生活。只须略加检讨,我们即可找出我们所犯的是应受这种谴责的过失。虽然如此,我们不当骤下断语,以为劝勉忍耐是因为我们应想起罪来。   圣经告诉我们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在忧患中“我们受……主惩治,免得和世人一同定罪”(林前十一32)。所以我们虽处极大的试炼中,也当承认天父对我们的慈爱;因祂不断在增进我们的幸福。祂磨炼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毁灭我们,乃是要拯救我们,不叫我们和世人一同被定罪。这一思想使我们记起在圣经另一处的教训:“我儿,你不可轻看上帝的管教,也不可厌烦祂的责备,因为上帝所爱的,祂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三11-12)。   我们既然认识所接受的是父亲的管教,岂不应做顺命的儿女,而不应像那些悖逆绝望的人,顽固犯罪,执迷不悟?我们跌倒了,神不及时更正,召我们回转,便将丧失我们。所以使徒说:“你们若不受管教,便是私子,不是儿子了”(来十二8)。当祂以仁爱待我们,关怀我们得救时,若我们不能忍受神的磨炼,便是极端地邪恶。圣经对信徒与非信徒作一区分:后者为罪的奴隶,往往因受责备而愈加顽固刚愎。前者如出生高贵的孩童,将因悔改与更正而获益。   你们究竟属于何者?应该有所抉择。

十字架令人悔改

十字架令人悔改 加尔文   我们最慈悲的天父,不但防止我们在未来跌倒,而且还要纠正我们过去的错失,时常保守我们行走在顺服的道路上。因此,每遭患难,我们都要立刻反省过去的生活。只须略加检讨,我们即可找出我们所犯的是应受这种谴责的过失。虽然如此,我们不当骤下断语,以为劝勉忍耐是因为我们应想起罪来。   圣经告诉我们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在忧患中“我们受……主惩治,免得和世人一同定罪”(林前十一32)。所以我们虽处极大的试炼中,也当承认天父对我们的慈爱;因祂不断在增进我们的幸福。祂磨炼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毁灭我们,乃是要拯救我们,不叫我们和世人一同被定罪。这一思想使我们记起在圣经另一处的教训:“我儿,你不可轻看上帝的管教,也不可厌烦祂的责备,因为上帝所爱的,祂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三11-12)。   我们既然认识所接受的是父亲的管教,岂不应做顺命的儿女,而不应像那些悖逆绝望的人,顽固犯罪,执迷不悟?我们跌倒了,神不及时更正,召我们回转,便将丧失我们。所以使徒说:“你们若不受管教,便是私子,不是儿子了”(来十二8)。当祂以仁爱待我们,关怀我们得救时,若我们不能忍受神的磨炼,便是极端地邪恶。圣经对信徒与非信徒作一区分:后者为罪的奴隶,往往因受责备而愈加顽固刚愎。前者如出生高贵的孩童,将因悔改与更正而获益。   你们究竟属于何者?应该有所抉择。

十字架并不使我们特立独行

十字架并不使我们特立独行 加尔文   “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后四8-9   当信徒学习忍耐谦逊,尽力抑制忧伤情感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的争战,正如保罗在这节经文中所描写的。由此,你们知道,所谓忍耐背负十字架,不是消除了对一切忧患的感觉,好像古代斯多噶派对一位伟大人物所作愚笨的叙述,说他消灭了一切人性,对一切荣辱都能无动于衷。   究竟他们从这一种“崇高的智慧”能得到什么益处呢?他们凭空幻想一种忍耐,是从来不曾见到的,在人间从来不曾存在的。他们所说的忍耐精神是那么完全,致使它完全脱离于人的生活。现在在基督徒当中也有新斯多噶派,他们不但以忧伤哭泣为罪过,甚至连孤单寂寞的感觉也都认为是罪过。 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大体上说是从怠懒的人来的。他们喜冥想,恶行动,除了作白日梦以外,别无贡献。   我们和这一类铁石心肠的哲学毫不相干,我们的主耶稣非但在言语上,亦在示范上谴责这种哲学。祂曾为自己和别人的患难悲哀哭泣,祂对门徒所教训的也没有两样。祂说:“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约十六20)。祂曾明白承认哀恸的人是有福的,谁能把它改变为罪恶呢(参太五4)?   这是勿庸怀疑的。假如一切流泪都是在摒斥之列,那么,主本身曾流下血泪,我们又将如何评判呢(参路廿二44)?假如把每一恐惧都看作不信,那么,我们对祂所受的惊慌恐怖,又将作何解释呢?假如一切悲伤都是可厌的,那么,主耶稣承认祂的心“极其伤悲,几乎要死”,我们又怎能快乐呢? (摘自加尔文《基督徒生活手册》)

亚萨:什么是敬拜与赞美

转自赞美诗网   大概许多的基督徒都会认为敬拜赞美已经是个非常熟悉的名词,然而我们对敬拜赞美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或是有多少人已经将敬拜赞美这四个字狭义地解释为在教会中唱「新潮流诗歌」?让我们再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敬拜」、「赞美」的含意吧! 什么是赞美 如果昨天小君特地到养老院去照顾孤苦无依的老人,你会如何赞美小君呢?你可能会对小君说,妳为人真好、好善良,昨天放假大家都只顾着去玩,只有妳愿意去照顾老人;当你在诉说小君的为人个性(善良)和她所做的事时,就是在赞美小君了。同样的,即使这句话不是直接对小君说,而是告诉你的某位好朋友:小君她很善良,并且去帮助老人。这同样也是在赞美小君,只是诉说的对象是别人。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白,当我们对家人和朋友诉说神的作为时,也就是在赞美神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一件事,当你说「小君,妳人好好哦」,小君可以感受到妳在赞美她,但是如果妳总是不断地重复说:小君,妳人好好哦。每次见到小君都只说「妳人好好哦」,这就不是在赞美了,只是一个习惯。同样的,当我们来赞美神时是否只有「哈利路亚,主我赞美你」,就没有其他的内容了?你会发现如果我们要赞美一个人,除非我们对这个人有更多的认识,否则我们很难去赞美他,我们会不知道要说些什么,然而当我们赞美神时,岂不更要对神有更多的认识,否则我们的赞美怎能得着神的喜悦?你能想象每次见到小君都说同样的话,她会感到欢喜吗?其实,当我们述说神在我们身上所成就的恩典时,就是在赞美神,当我们宣告神的属性,祂是信实、公义、圣洁的主,这就是在赞美神,当我们更认识神、经历神同在的恩典,就更能用赞美的言语将神的荣耀表明出来(诗六十六1-2)。 让我们从圣经来看二种赞美的内容 赞美神的属性 诗三十六5-7「耶和华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你的信实达到穹苍。你的公义好像高山,你的判断如同深渊。耶和华啊,人民、牲畜,你都救护。神啊,你的慈爱何其宝贵!世人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 当我们述说神的属性时,就是在赞美神,当神差派摩西去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摩西问神说,我要对百姓说什么呢?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我们的神是怎样的一位上帝?神是自有永有的、是圣洁无瑕的(利十一44)、是创造万有的主(创一)、是永不改变的(玛三6),祂就是爱(约壹四8),祂是无所不知(诗一三九1-6)、无所不能(太十九26)、无所不在(诗一三九7-12)的上帝,祂是怜悯我们的主(来四16),公平和公义在祂手中(诗九十九4),更是施恩典救赎我们的神(罗三24)。当我们越多地认识神,我们就越懂得如何来赞美神。如何才能更认识神呢?其实藉由圣经来认识神是最重要的,因为圣经是神所启示的,大卫对所罗门说:你当认识耶和华你父的神,诚心乐意地事奉祂(代上廿八9)。认识神是何等重要而宝贵,然而有时我们可能本末倒置了,一味地只想到要赞美神,却没有更多地认识神。若是我们要更认识一个人,除了从书本或别人口中来认识他,还需要与他相处、与他交谈。同样的,神喜悦我们亲近祂、与祂交谈,将我们所求所想的带到祂面前,因此当我们选择那上好的福分亲近神,我们就会更认识神,对神的赞美也更讨神所喜悦。…

bonnie_wings:如何带领诗歌敬拜

转自赞美诗网 一、诗歌敬拜的目的 1. 颂赞神: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祂的圣名!(诗篇103:1) 2. 造就人: 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歌罗西书3:16) 众人预备安静的心来到神的面前,思想的对象是神自己。大家同心同声,齐心颂赞,心被恩感,歌颂神。…

水杨:迦南诗歌与基督教的中国布道

http://www.fyfz.cn/blog/shuiy/200791821377.gif http://www.fyfz.cn/blog/shuiy/200791821377.gif http://www.fyfz.cn/blog/shuiy/200788223845.gif http://www.fyfz.cn/blog/shuiy/200791821377.gif 《迦南诗歌》,吕小敏词曲。 多么和平的音乐,它出自一个只上过初中一年级,不识五线谱和简谱,在文 学上也无造诣的农村小女孩之手,真正给我心灵的震撼。 作者小敏姓吕,回民,河南方城县人氏。 小敏初中未毕业…

从《乡村礼拜》看中国教会本色化

王翔 前几日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翻阅卡片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1935年出版的《乡村礼拜》,出于好奇便调出阅览,就此记录了一些感想。 《乡村礼拜》是金陵神学院宗教教育科出版的,由朱敬一、张佩英编著,毕范宇校订,其目的在于“谋乡村教会自立自传的时际,非多请教友主领礼拜,代牧师分担责任不可”,“特为乡村男女布道员,和义务领袖在礼拜堂和家庭主领礼拜预备的”。在“编著大意及再版声明”中,作者强调在礼拜中要“注重人同神交通,及发抒个人所受的感动”,此外还特别强调主领者和会众的态度,要“恭敬诚恳”和“肃静至诚”。 在封面的背后引录了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是灵,所以拜他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这句话出自《约翰福音》四章二十四节,是耶稣讲给撒玛利亚妇人听的,也是用来衡量祷告和礼拜的一个标准,在这里是本书编写及其所传达信息的核心原则。 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是礼拜秩序,二是信条启应文,三是圣经章节表,依据七个不同的主题分别列有简单的索引。 礼拜秩序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其各式兹列如下:前三式为普通礼拜,第四式认罪礼拜,第五式静候主旨,第六式效法救主,第七式感恩礼拜,第八式为国祈恩礼拜,第九式圣诞礼拜,第十式圣餐礼拜,第十一式为农村祈祷礼拜,第十二式十戒八福礼拜,第十三式纪念祖先礼拜,第十四式家庭早礼拜,第十五式家庭晚礼拜。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第八式为国祈恩礼拜、第十一式为农村祈祷礼拜和第十三式纪念祖先礼拜。 这三式礼拜的出现与20世纪30年代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紧密相关。经历了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的洗礼,中国教会逐渐站稳脚跟,而其内部依然在进行着“本色化”的论争。 关于本色化的讨论很多,定义也不尽相同。应元道先生概括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开展的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他认为本色的基督教会应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华国民的教会;二是根据中国基督教徒自己的经验而设立的;三是富有中国文化素质的;四是要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合而为一的;五是能适合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心理的;六是能使中国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和经验合乎中国风土的。”段琦也在《奋进的历程》中提出:“基督教的本色化不仅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社会相结合。” 基督教(特指新教)在19世纪传入中国后,基于传道方式、注重要点以及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的分歧而逐渐形成保守派和自由派。自由派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丁韪良、李佳白、李提摩太等人对于中国人尊孔祭祖持有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人的祭祖并非偶像崇拜,而是“孝亲”,是一种道德规范,要求传教士不要干预。这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到了1932年,教会内部关于祭祖一事尚未有完全的认同。这年1月出版的《金陵神学志》第十四卷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节期和风俗的基督化》的文章。作者在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作者的中学同学张君入教。其家就在礼拜堂旁边,但是他的祖父母、父母都笃信佛道。作者应张君之邀赴其家宴,问其祖父母、父母不去礼拜堂最大的原因何在,他们答复说:“你们是不敬祖宗的,这就大大的违反了我国固有的文化。”作者感叹道:“基督教的宣传,因着教会不注重敬祖的事,而受影响,是一件极可惜的事。同时敬祖是一件紧要的事,圣经何尝不应许我们这样做呢?不但如此,凡是阻碍人信基督一切的大石头,我们都要除去,这样才能将基督高举起来。”作者提出中国的节期和风俗必须基督化,不是给其加添一些色彩,乃是借着这种种活动,“使人多认识耶稣,以得着他的生命”。到了《乡村礼拜》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大部分教会和信徒都已经能够接受纪念祖先礼拜这种仪式和理念了。…

新生命:论迦南诗歌中基督徒的实践信仰—驳斥“从圣诗创作看迦南诗选”

论 中基督徒的实践信仰—驳斥“从圣诗创作看迦南诗选” 新生命~ 发表于 2007-8-3 20:01:42 前言:本文章是针对不信派神学,祭司主义和新世纪主义贬低迦南诗歌而写。(可参考 《从圣诗创作看迦南诗选》) (1)大使命的实践者…

李竞恒:耶儒之间——以儒学背景信仰基督教的蒋中正

  一、   基督教的分支聂斯脱利派(Nestorianism)在唐代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其碑文之“印持十字”、“三一妙身”、“室女诞圣”等关于十字架、三位一体、圣婴诞生诸基督教义理的话语,可被视为最初汉语思想与基督教的融合。在景教碑文中,除了主张崇拜“天尊(上帝)”之外,还要求信徒“事圣上(皇帝)”、“孝父母” ,还呈现出与汉语思想传统儒学义理融合的趋势。由于聂斯脱利派关于基督位格的二元性理解,一直被正统教会视为异端 。因此,真正意义上正统教会进入中国,并与儒学发生融合,则是蒙元之时。元朝西域人阔里吉思,信仰天主教,同时又信奉儒学,参与“兴建庙学”,还从宋末儒士吴鄹处问《易》 。根据笔者所见资料,这是第一位既信奉基督教又尊信儒学的士人。不过,第一位耶儒之间的士人却非汉人,而是来自西域的蒙元色目人。   汉族儒士大批接受基督教信仰,则是众所周知的明代晚期,与耶稣会士之传教关系紧密。在这些儒士看来,儒学与基督教信仰,是并行不悖的。例如,李之藻在受洗之后,真心相信儒家经书中的“天”和“上帝”与天主教的“天主”本来为一,二者之间并行不悖,相互补足 。但士人的纳妾习俗及明代灭亡后自杀殉国等价值观,又与基督教伦理发生了矛盾。随着清初的“礼仪之争”导致1720年基督教在华被禁止,直到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信仰的合法化,中国儒士才又开始跻身“耶儒之间”的张力之中。例如,思想比较西化的王韬在1854年8月26日受洗加入基督新教,他的《蘅华馆日记》中有参与教会活动如“听圣书”、“受主餐”的记载,但他却又指出,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对“道”的解释最臻完善 。王韬属于青年时期即在上海与西方人紧密交往,并有游离海外的经历。可即使如此,他作为一名基督徒,仍然将孔子之道视为“完善”。这种将儒学价值观置于基督教信念之上的判断,显示了“耶儒之间”的确存在着还远未成熟的内在距离。   降至民国,亦有基督徒文人认为基督教的人格是“忠”、“诚”、“仁”、“义”等儒学人格价值。针对这种“与儒家文化站在一起”的信证趣味,有现代学者进行了批评,并认为现代汉语神学的精神质素,不能以迎合儒学的口味为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