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人基督教布道家唐崇荣牧师上周六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演讲厅主讲了“婚姻与家庭中的基督宝座”的讲座,吸引了逾千信徒参加。 唐牧师开始时说,家庭在20世纪开始动摇。人一方面用自己的爱建立家庭,却又没办法用自己的爱维持。这世纪是恋爱最自由的世纪,性方面亦是最开放,但家庭价值亦最受到轻看。这是人类的危机。他引一位心理学家的话说:20世纪人类最大的危险不是原子弹、氢气、飢荒、瘟疫等问题,而是真爱离开了人类。 什么是真爱 他带大家思考什么是“真爱”。“爱”是历史中最重要的字,但很少人知道其真义。哥林多前书中“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有关爱的经文是神向人的启示,不是心理学、哲学理论的提炼,而是爱的真理。但今天的社会及人的情感、青年人的恋爱等都偏离神的话语。 他解释:“爱离开了人类社会后,人会没有真正的内聚能力。……当真爱离开人间时,政府与百姓、父母与儿女之间、夫妻、同学、朋友关系都完全没有价值,因为人喜欢都是自私、权力、金钱的因素。”婚姻既是爱的关系的基本单位,尊重婚姻是重要的大事,甚至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存亡。 为了阐述“爱”,他将中国历史中不同的爱的用词作了对照。孔子讲“仁爱”能以使人成为有人性、有人的责任、对别人有仁义的人,但和“爱”不一样。墨子的“兼爱”存有问题,因为不同的爱不能等量齐观。 泰姬陵爱情故事的反省 他又提到印度有关泰姬陵的爱情故事。印度皇帝爱上巿场卖花女子,将她接到皇宫娶来为妻。他深爱妻子,和她相爱。在妻子为他生第14个孩子时,她难产而死。丈夫心痛欲绝,按着妻子的遗愿为她建造了泰姬陵,花了几十万人力,将几百公里的大理石运到墓地,设计了历史上最漂亮的坟墓,看来像大教堂一样。每块大理石精心雕刻,再用不同的柱和圆顶,陵墓最上面单单是圆顶有23600吨。花了几十年建成,表达了人们称为历史最伟大的爱。 但是唐牧师思考这事后,说:“因为他一个人对女子的爱,苦待50万的人从早到晚将他的理想变成现实,花了全国血汗税收,挥霍无度,为建造他心中爱的结晶,将印度最好雕工和艺术家拉来做苦工。许多人苦死了,就草率地埋葬。逼他们按王定的时间完工。并且为了留下唯一、最好,不能被超越,伟大的爱,结果令他砍了许多人的头,为了不让有更美的艺术品出现。许多人被砍手、杀死。这是爱情,但只爱太太不爱别人,这是人类需要的爱吗﹖这爱是应记念的爱吗﹖”…
Posts published in “家庭建造和子女教育”
蒋黄心湄译 在今日时势困厄、罪恶满盈的世代,一个以基督为主的家庭,到底能否实现?你若是基督徒,必然会关注这个问题。你关注的原因,可能正因为你感到自己的家庭与以基督为主之家的标准,仍差之千里。这也并不单是你和你家的景况,与你同病的大不乏人,他们若扪心自省,也会发现面临同样的难处。我们不要自欺了,大部份信徒的家庭离圣经的准绳,距离远得可怜,这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我们该先发一个问题:真正信徒之家应该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一个宁静和谐的家园,其中充满无止息的安逸与欢乐?绝不!最首要记住的事实:真正信徒之家原是罪人的居所。 若以为信徒之家是完美或接近完美的居所,这观念绝非圣经的观念。 家庭中,父母失败,且时常败得很惨。他们彼此亏负,也亏负他们的儿女,更无疑地亏负神。儿女也有失败,他们成绩单赤字连篇,在街市上大吵大闹,牧师在家作客时,故意无礼。夫妻吵架,互相挑剔,有时误会深重。当然,不是没有好的一面,我只是要指出一点,就是一般情况离理想太远,这是真正信徒之家的写照。 也许你在狐疑,这样的一幅写照,与隔壁完全不信主的人家,到底有何分别?你会思疑:「何以作者用这样的笔法描写信徒的家?」答案很简单:这正是圣经一贯所告诉我们的,得救而仍未臻完全的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全本圣经根本上就是说基督拯救人脱离罪。救恩是完整的,包括称义、成圣、得荣耀。凭着神的恩典,藉人的信,神一下子就使人称义了。也就是说,基督为人死,替人担负罪的刑罚,使祂的义转归到人的身上。人一旦有了信,神就宣称他们为义人。一旦称义,主还要不断地拯救他们脱离罪的权势,这是一生之久的成圣过程。「成圣」就是信徒越来越像主耶稣。一生之久的过程是没有停顿的,到离世之日才算达到最终目标。 信徒一死,就得荣耀,他们首次被改变成十全十美。但在世之日,信徒不免犯罪。 「可是,」你会追问:「这个写照与隔壁未得救的人家,有何不同?」这是一个 必须回答的问题。真正信徒的家是罪人的居所,可是其中的成员都承认自己有罪,也明白罪的问…
问:对目前吞吃我们孩子的物质主义,我们该有什么样的抗衡程序? 唐崇荣牧师答: 物质化的世界不能吞吃你的孩子,在没有办法平衡物质化的世界的错误化教育才会吞吃你的孩子。所以应当用属灵的生命,属灵的原则,去平衡那外在的环境所带来的危机,使你的儿女在两方面之间清楚看见是有分别的,而他在越年轻的时候懂得辨别善和恶的两方面,他越早懂得自己决定要怎样行事的时候,就越早成熟做一个有人格的人。所以不要惧怕,在最黑暗的时代中,就产生伟大的心灵;因为这些人透过黑暗,看见永恒的光。所以,教育达到一个更超然,更成就的地步。耶稣活在很黑暗的时代,而耶稣基督说我是世界的光,我们不应当消极,不应当悲观,我们应当是积极的,因为我们蒙召不是做一个领受挑战的人,而是一个向世界挑战的积极份子。 问:怎样平衡正在爆炸的知识世界,使我们的信仰和道德能够被建立起来? 唐崇荣牧师答: 实实在在说,就是当世界有不平衡的现象的时候才是特别的机会,当世界知识和道德不平衡的时候,正是基督徒为主发光很好的机会。今天的年轻人,懂得的东西多得不得了,但他也有很多应该懂的都不懂了。因为他在能懂的范围中,把当懂的丢掉,不当懂的,却知道了,有许多的遗漏他没有注意。人是按着神的形像样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人是有理性、有法性、有德性、这叫神的形像。人按照神的形像被造,所以人与动物不一样,人是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所以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头脑会思想的,这叫理性;人有正义,或者不正义的分别,这个叫法性;人应当过一个圣洁正直的生活,这叫做德性。这三样的东西,只有一样是可被填的,今日的知识爆炸、教育普遍,人的理性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但分别善恶的本性、律法的本性和道德的本性又如何?这几样都远远在后头。许多孩子读了很多书,他有很多知识,但当他面对某一些困难的时候,突然间不知方向的时候,他可从你的身上看出,你做人的原则是什么?不要忘记这三个平衡的时候,人才是人,不然人就不大像人了,像一个科学活物。人之所以是人,人要有理性、有法性、有德性。 问:有人说孩子一岁到三岁的阶段很重要,三岁以后就定性,很难教导,如果是这样,有没有根据? 唐崇荣牧师答: 中国人早就看出三岁以前很重要,所以中国人有一句成语:三岁定八十。我现在告诉你不是三岁,是两岁定八十。为什么?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营养学的研究和营养学的发展,使现在两岁的孩子领受力、思想、记忆和可能智力的发展,等于过去的三岁。我对孩子的教导怎样呢?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是特别严格,以后慢慢放松;而许多错误的教导是说,小时候要特别松,大了才来严格,为什么呢?小孩子不懂事嘛,当然乱来,这种教育是放纵的教育法,小孩子,不管他,他不懂事,大了慢慢就懂。所以孩童一岁到三岁很重要,是真的,如果三岁以后就定性很难教导,我不应该接受这句话,我们要相信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太迟的,不管你的孩子几岁,还是可以教的。不过,应当趁着小的时候好好教他,那是真的。?…
Richard Baxter Alex Tseng 译 由于儿童的思想尚未成熟,有许多事情是他们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的…
巴克斯特(1615-1691) Scott Andersen 摘编更新 在各处自私不义的人进入各样的人际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服事自己,满足自己的肉体,不明白、不在乎所要求于他们的是什么。他们所求的是这关系能给他们什么样的名声,利益或快乐,但不是为了神和人要求,期望他们的事 。他们的心思只是关心他们能得到什么,而不是他们当成为怎样的人,当做什么样的事。 (1) 他们知道自己要别人为他们做什么,但不关心他们对其他人的责任,要为其他人做什么。太多的夫妻也是如此。 我们应当非常在意去了解我们的关系要求我们尽怎样的责任,在我们的关系上如何讨神的喜悦。学习,尽你的本分,神必然要尽他的本分。…
我们成长在不同的家庭,当我们相识相恋直至走进婚姻,我们需要磨合的太多太多……矛盾、问题不可避免,但婚姻里的我们要意识到发生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不爱了,而是,我们各有各的原生家庭。 实例1: 否认问题的存在 鲍勃的父母分床睡已有多年。除了必须的沟通,他们几乎不和对方交谈,并且从来未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对方的爱意。但是即使是这样,鲍勃的整个家庭生活仍然是安静有序的,父母并未有任何争吵。在和安娜结婚的一年后,鲍勃用两个人的存款去投资了朋友的一个项目,结果失败了。安娜发现此事后感到大为受伤,因为鲍勃投资前未和她商量就擅自动用了这笔钱。于是,安娜搬到了另一个房间睡。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分房睡三个月了。鲍勃不但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道歉或试图寻找办法来让两人都能对这个重大的经济决策失误释怀,而且选择假装一切照常。安娜心灰意冷,并对这段婚姻关系开始失去希望。鲍勃孩童时代的应对机制使得他能够自如地应对冷战,但当他组建自己的家庭时,却大大阻碍了他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鲍勃这样的应对机制,要么会导致安娜彻底崩溃,要么会继续增加鲍勃越发可怕的反抗,或是失去信心,最终和他离婚。 实例2:逃避、幻想、理想化现实、假装不在乎、发呆 李强生长在一个父母每天都会争吵的家庭。如果哪一天父母没在争吵,母亲就会对父亲或他唠叨不停。对此,李强经常选择去看书或玩电脑游戏以逃避母亲的唠叨。和YY结婚后,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家,李强就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或是玩电脑游戏。看到他不帮忙干家务YY感到很懊恼,于是就在李强身边开始碎碎念。李强不但不倾听妻子请求帮助的心声、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反而越来越专注在自己的游戏上。他这种应对的机制在孩童时代、当身处争吵不停的家庭时可以帮助其避免伤害,但成人后仍使用这种机制则注定他将重蹈覆辙,不但没有给他健康的情感和自信道歉、让他愿意承担更多家务,并且享受因为这种改变而带来的和YY更亲密的关系,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 实例3:压抑感受、麻木、冷漠自己、跟自己的感觉隔离 蕾切尔是家里“没人要的孩子”,总是惹继母生气。她的母亲在她很小时就过世了。为了给她更多的照顾,父亲选择了再婚。父亲工作很忙,常出差,并且年轻的继母也很讨厌照顾她。为了应对这种状况,蕾切尔试着让自己麻木、让情感隔离,并且决定一旦有机会就远离这个家。后来,一找到合适的人她就结婚了。但她发现很难对自己的丈夫有很深的情感。久而久之,她的丈夫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应对机制,那就是变成工作狂。由于蕾切尔选择将自己的情感隔离,无论好的坏的,因而也导致了她在这段婚姻关系中无法与丈夫有更进一步的亲密感。 实例4:移转情绪(愤怒、忧伤)到别人、别事身上…
六,读经心得(真道的分辨) 第523篇 基督徒的婚姻观 有弟兄来信说,他们看了哥林多前书第7章后,感到比较糊涂,希望我讲解一下。现在我将自己读这一章圣经的心得体会,结合圣经其他的经文,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交流,欢迎指教。 1,基督徒对结婚的看法:婚姻是神圣的,是上帝所安排的。我们读创世记第2章,可以知道上帝说:“那人(指亚当)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夏娃是亚当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一般情况,在成年之后,人都要离开父母,与配偶结婚。积极方面说,是为了传宗接代、生养众多,治理这个地球;是为了互相帮助,丈夫爱妻子,妻子顺服丈夫,同心合意侍奉上帝。消极方面说,是为了避免淫乱的事,男人应该各有其妻,女人应该各有其夫。 2,基督徒对禁止嫁娶的看法: 在提前4:1-3的经文说:“圣灵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这是因为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就是上帝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 因此基督徒是反对‘禁止嫁娶’的,基督徒认为这种禁止,不仅不是一种追求圣洁的行动,而是邪灵的工作。…
“现在社会上家庭观、婚恋观的情况很需要担忧。有报道说,南方一个二线城市的离婚率就高到40%…….我们需要为家庭的稳定守望,让我们一同为此恳切祷告…..”祷告环节带领的姐妹一番话引起了在场牧者同工和信徒们的共鸣。2012月五一假期过去的第一个周二上午,北京昌平区一个家庭教会的姐妹团契一月一次的聚会上,30多位姐妹和他们的丈夫、牧者同工们在同心为教会、宣教等各种服事祷告完之后,又再次同声的为中国时下的家庭状况祷告。 事实上,这并非只是一个偶然得见的镜头。随着中国时下家庭的越来越不稳定:离婚率迅升、婚外情…..等,越来越多的中国教会牧者和基督徒都看到这一现象所凸显的社会隐患,并呼吁为此守望与代祷。 在这个月一直关注中国教会和社会的神州情事工所发布的五月代祷之页中,他们又再次提到了关于内地婚恋观的问题:“内地的恋爱与婚姻观在短短十多年起了很大的变化,无奈是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已冲破道德底线,令人难以忍受….”一句直言不讳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忧心与关怀。 神州情列举说:“最近有内地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受访内地青年在婚前已发生性行为,比1994年同类型调查结果上升三成。有专家指出,这个比例在十八年间上升三成,如果是在西方国家,这种增幅起码需要一两百年时间……除了婚前性行为,内地现流行一种婚姻生活模式:AA制生活”颇受年轻夫妇欢迎……甚至有人说,这种生活方式有利于离婚时的经济计算,不会出现谁欠谁的情况。” 其实,内地青年人的快速离婚问题并不仅仅是唯一忧心的,情况的严重让神州情几乎每几个月就忍不住强调这一问题。去年12月底时,神州提到新华网的一则关于上海中年人的高离婚率的报道:“上海市中年人离婚数字明显上升,2010年,45至59岁的中年人离婚率已佔全部离婚人口的五成,比2000年上升18.4%。中年人离婚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婚姻观念有所改变。有分析指出,他们所承受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较大,容易激化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若未能正确排解这些矛盾,人们会倾向选择以离婚的方式解决问题。” 年轻人闪婚闪离、中年人又不能从一而终…..除了婚姻破裂之外,婚姻这个围墙之内的许多问题更是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婚外情、小三热…….这都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曾经以保守与道德自称的泱泱大国在拜金、情欲等世俗各种潮流的冲击下,本来就不坚实的家庭文化根基更是显得不堪一击、摇摇欲坠。 许多社会学家已经指出,让一个社会健康与稳定的基石并非是经济、文化、制度等表面看上去强大的东西,却是一个个家庭。或许这也正是中国古代一句“万家灯火”所向往的温暖世界吧。前不久,伦敦暴乱,许多青少年走上街头乱打乱抢,英国有社会学家已经指出,其实骚乱的根源在于这几十年来英国家庭的不稳定,许多儿童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管教。美国前不久引起轰动的福音电影《勇气》讲述的是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导演肯德里克 说,当代许多的社会问题其实都由缺少优秀的父亲所导致。“ “当你研究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犯罪、枪杀、毒品、暴力、未婚先孕,一个孩子生活中是否出现这些问题,首要的预报器是其父亲是否在家中,一个没有父亲在家的小孩最终进入监狱的几率要比别人高出20倍。所以一个孩子成功的首要预报器是父母的参与度,特别是父亲。”…
蒋佩蓉,出生在台湾的传统大家庭,基督徒,11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后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麻省开放、合作、交流的治学理念对其影响深刻。婚后生育三个孩子,她放弃了IT行业,投身于教育,在社区和学校从事青少年辅导、父母培训有20多年的经验。在国内出版的《佩蓉姐教儿童礼仪》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在本文中,蒋佩蓉女士谈了很多家长都很关心的上瘾问题。 我有时会被家长问有关网络游戏上瘾有没有解决的方法或手段。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但要任何人给一个简单的回答与解决方法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且家长要是不愿意回头补课,还给孩子童年缺乏的亲子关系,问题是没有任何从根基可以解决的捷径。家长需要弥补的洞是遗弃给孩子带来的孤单。一个成人在孩子身边看电视,报纸,电脑,却没有给孩子他自己的专注 (emotionally unavailable) 也算是一种遗弃。家长跟孩子建立关系给与的时间,需要“质”,也需要“量”来衡量。家长给与孩子的自己,是一个完全接纳,没有外在条件的自己。 我不喜欢给“一个方法,万家能用”的答案,但是希望下面布朗萧写的这些内容能够给有这样孩子的家长带来一些洞察,成为自己可用的工具来调整家庭生活,开始用健康的亲密家人关系来代替病态的关系。就像孩子的童年不是一两天就能塑造的,要重新建立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个过程也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家长需要有耐心,也要有长期时间付出的打算。文章里面所说的东西(比如工作,食物,等)在妥当的使用时都能成为我们的祝福,可以自由的享受,但是要是用它们来逃避自己的孤单,就会成为一个上瘾的工具。我们家不极端的排斥电脑,电视,或这些游戏,因为它们都是中性的工具,但是我们家庭最重要的关系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工具的关系。我们家的原则是:“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那一件,我总不受他的辖制。”,因为《爱是给与恩典与接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r61n.html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