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牧养和治理”

韩国教会的复兴历程与金箕东牧师的庇哩亚运动

韩国教会的复兴历程与金箕东牧师的庇哩亚运动 解放以后韩国教会的信仰运动,可分为四个阶段: 1. 仰的时期,人们不太关心福音信息,只要参加礼拜,哪怕不停地打盹,还是以为遵守了主日。以参加礼拜为中心的信仰(直到50年代) 2. 灵充满的复兴师与各处祷告院带领信仰运动的时期,信徒们热心祷告,圣灵与恩赐给韩国教会带来初期教会般的高速成长,同时培养出有能力的仆人与同工,他们如今还在韩国教会起着重要作用。以恩赐为中心的信仰运动。(60年代) 3. 时代有能力的复兴师们开拓教会,信徒们开始聚集在这些教会。逐渐脱离以教派为中心的信仰,出现以人物为中心的信仰运动(70年代) 4.信徒们的生活与信仰稳固起来,开始注重讲道的内容,迫切要求讲道的知识、智慧及能力。以讲道为中心的信仰运动(1980年代)。与此同时出现两个不可轻看的副作用:第一是,离开上帝话语,追求极端的神秘主义;第二是,人本主义圣经知识的泛滥,完全藐视圣灵的感动与体验。结果,信徒们分别不清楚圣灵所赐的恩赐(方言,异象,医病等)与邪灵带来的假恩赐(振动,占卜等),面临极大的混乱。有些人轻看圣经话语,只追求个人的体验,终于受迷惑,不少人后来离开了耶稣;另外一些人否认所有恩赐和体验,走向极端的人本主义,他们认识到上帝话语的重要性,却不明白圣灵的感动,以人本主义、情况伦理主义圣经解释挑拨了神学与信仰的关系,把信仰换成苍白无能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东北教会面面观:禾场欠缺工人 信徒亟待牧养

东北教会面面观:禾场欠缺工人 信徒亟待牧养 异端猖獗值得关注 上月底香港福音证主协会假乐谊阁礼堂举行了「神州情月祷会」,特别为中国东北三省事工需要进行恳切的祷告。「福音证主协会」致力于服侍中国内地教会,并赴内地多个省份开展各项事工。他们在东北三省事工实践中,对当地的教会及信仰的真实情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东北教会面面观 负责同工表示,东北地区共有黑龙江、辽宁与吉林三省,人口约有1.7亿。当地居民多为解放前日伪统治期间从山东、河北、河南迁移过来的。1949年前,东北曾为宣教的重点,长老会、浸信会韦斯利公会、安息日会等教会在这里都设有分会。 在东北地区,现在福音以很快的速度传开,信徒的人数不断地增长。整体来说,这里的城市化程度还未及南部沿岸城市,大众的心田也比较单纯,易接受福音。很多人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福音,但是一旦认识了就立时接受,还有不少人在下岗等种种人生困境中,转向福音而成为信徒。现三省信徒已经达到约150多万,但这只占全部人口的1.5%,可以说:在东北,福音机会处处。 同时,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如此广阔的禾场,工人严重的不足。福音证主协会统计:东北呈现一位牧者牧养1至2万名信徒的情况。而三省只有三所公开的培训场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神学院、黑龙江省基督教学校与辽宁省义工培训中心。 牧养不足导致异端乘虚而入,比如东方闪电、蒙头派、隐藏派、重生派、三班仆人、分别为圣派等。当地教会为此定时举行培训与开会,教导信徒防备异端。东北亦是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诸如朝鲜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已有同工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开展福音工作,但需要是如此大,工人实在缺乏。…

范亚峰:异象、圣局与战略

范亚峰 一、异象 中国教会在奥运会之后,处于一个非常关键性的、战略性的转折点上。从1889到1919的30年之一变,从1919到1949,从1949到1978,从1979到 2008都是30年。从各个方面来讲,中国教会在09年都处于新的转折点上。从前几次的转折来看,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即社会危机和中国基督教的复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 1919年的转折是五四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政治运动是西化思潮的兴起。西化思潮、科学、民主的口号背后隐藏着对西方理性主义的崇拜,进而到后来拥抱左翼的思潮,一直到1949年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在这二、三十年的非基运动和1919年的科学与民主是紧密关联的。那个30年,中国基督教不仅仅没有发展,反而逐渐被边缘化。来华的美国基督教的青年会宣教士亲眼目睹了两种思潮都是来自国外的,即一个来自苏联,一个来自美国。基督教的青年会在中国一步一步地被边缘化,直到1949年全部撤出中国大陆;另外一个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潮,经过30年,到1949年取得了全面的成功。 为什么共产党在中国会成功呢?外国宣教士注意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对当时主要的思潮都做了回应,如当时弥漫的”左翼”思潮。为什么会流行”左翼”呢?因为当时中国有几大问题,孙中山先生概括说有三大问题,即民族、民权、民生,这在中国被转换成一种民族主义的话语。左派的乌有之乡的站长说:”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二句话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共产主义的表述本来应该是国际主义的,而在中国却变成了民族主义的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是民族主义;其次左翼思潮本身所固有的平等主义倾向使得它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在民生问题上做了很重要的回应;第三个问题是,共产主义本来和民权是直接对立的,但共产主义在其策略上甚至可以放弃一些原则。在1939年至1947年的《新华日报》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共的言论正好和今天的言论是相反的。当时鼓吹军队国家化,反对专制,要求开放党禁,要求自由选举,鼓吹美国是自由的灯塔等等。很难让我们置信这些是出自延安的《新华日报》。它对民权主义和自由民主也做了一个调整,这体现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以及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上。在传统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上,毛泽东提出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这种批判和继承的观点体现在民权主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以及中国传统和传承这些方面。共产党和基督教青年会相比,做得更加高超。我们发现,那30年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边缘化的30年。直到最后许多宣教士被迫撤出中国大陆。而共产主义思潮作为一个外来思潮在中国大获全胜。 从1949到1979,中国社会也是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30年,也是中国教会受上帝熬炼的30年。1976年,毛泽东的逝世是一个重要的调整。犹太基督教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二十比八十。如果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分析的话,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里面,所谓改革范式的确定期,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发生在1978年到1984年这6年的时间里。 我讲这个的意义在于引出今天的主题,即”异象、圣局与战略”。张义南弟兄也提到,从08年开始是一个新的30年。这个说法和中央党校一位教授的说法不谋而合。这位教授认为,中国从1949至1978的30年是政治主题;1979到2008是经济主题;2009至2038…

范亚峰:圣山教会的异象

圣山教会的异象 范亚峰 弟兄姐妹主内平安! 2004年,也就是10年多以前,圣山教会在北京成立。这里,我对圣山教会为何如此命名做一简要的分享。 首先,攀登圣山是基督徒的灵命成长之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以赛亚书第2章2-3节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这里提到了登山、行道、行路。基督徒的一生就是攀登耶和华的山,三位一体上帝的圣山的一生。如何攀登呢,就是要遵行主教训的道,行在他所指引的公义正直的路上。 《诗篇》36章5-6节说,耶和华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你的信实达到穹苍。你的公义好象高山;你的判断如同深渊。耶和华啊!人民、牲畜,你都救护。这里让我们看到上帝的慈爱和公义之间的深刻对比。我们既然是登圣山,就会有深渊和高山这样经历的对比。我们在属灵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历深渊和高山之间的挣扎。“我要向山举目,我的盼望从何而来?我的盼望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基督信仰,耶稣基督的生命和真理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具有重大的更新意义。它对中国的山水文化,是一个根本的更新和改变。从属灵生命的成长而言,它在中国文化山穷水尽之时,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圣外王”带来全新的生命和真理成长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经过锡安之门、登上帝圣山的新的道路。在这个新的道路上,从深渊走向高山的实质就是罪得赦免,被称为义;脱去旧人,穿上新人;不断地被提拔到圣山的更高之处。 圣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水源,它来自神的话,来自耶稣的宝血、水和圣灵。因此说,我们生命攀登圣山的经历就是被主的圣灵、被主的活水所更新的历程。圣山和活水不可分割。在基督徒攀登圣山的途中同时有两个重要的经历,一是活水的源头,我们的生命需要不断得着活水的加添;二是光照。…

是谁战胜了歌利亚?——给debar的一封信

文/小卫星 亲爱的debar: 平安!能在这里写信给你,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虽然我们并不相识,也从来没有见过面;但在听说你的情形几天之后,神把写这封信的感动放进我心里。关于怎么写这封信,我挣扎了好久,你现在读到的这一篇,是我写了几千字以后,又重新再写的,希望前面写得还会用得上。我也曾在忧郁症的死荫底下挣扎,后来被神医治(不是灵恩派或心理学的那种医治,可能看起来有点像,但是很不一样,请容我后面再分享);最近几年,神又给我机会学习圣经辅导,使我对于曾经走过的路,有了更深的体会。 神允许每一个人经历忧郁症的原因不一定相同,我所挣扎走过的路径,多多少少都会和你的不一样;再加上我们毕竟素昧平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分享能为你带来多少帮助。但是,在我心里的那股催逼,却一点都没有因着这样的犹豫而减少;我觉得,此时若我不与你(也许还包括此刻也正在受苦的其他弟兄姐妹与朋友)分享神给我们的盼望的话,那么我就有祸了! 是的,我想分享的,是“盼望”! 在神带领我走出忧郁症的死荫之后,每当我听见有人——事实上,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杀的时候,不管这个人是认识的朋友,或者只是报章杂志上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总是会有一种揪心的痛,反反复覆地在我心里哭泣着:“我们是有出路的啊……” 曾经,想死的念头之于我,不再是一种可怕的纠缠与梦魇;而是一个极自然、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就如一杯凉水之于一个口渴的人,看起来是那般的友善、亲切;去饮下它,是再自然也不过的反应,一点都不痛苦,更无须挣扎。 曾经,每天早上一觉醒来,一个接着一个沮丧的念头,就像某个有位格、有意志者手中的箭,带着目的与意图,不断射进我的脑海。我受不了,却躲不掉。于是,起床,成了一天中最累的时刻。…

《心理咨询导论》(第3版)

注释写错了一个地方: 5、John Mcleod,《心理咨询导论》(第3版),潘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46页 张逸萍著,中文翻译本正在预备中,可参考以下网站: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 ] 应该是: 5、John Mcleod,《心理咨询导论》(第3版),潘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46页…

内地教会自养的情况与挑战

福音证主协会于4月24日举行「神州情月祷会」,是次主题为「内地教会自养的情况与需要」。 1877年已有三自概念 同工首先介绍了「三自」这个概念最初的起源。她说:「三自最初从1877年,第一次宣教士大会上就针对『吃外国饭,传外国教』这样的负面说法提出了『三自』(自治、自传、自养)的积极应对口号」。而且在1907年基督教来华100周年之际举办的「第三次宣教大会」上,亦有宣教士提出「三自」的口号。我们认真看到最初「三自」这个口号是宣教士们为了中国基督教的复兴与中国信徒的成长而提出的目标。因此当时还有『本地化运动』与『自立运动』这两个极具意义的运动。 除了奉献外主要的自养方式 一些内地教会又善用自己的产业来自养。他们把教会租出作商铺或者住宿之用,多数教会的第一楼租出成为店铺,礼拜堂则要通过楼梯到二楼或者更高的层数。另外也有教会开办幼稚园或把一部分物业租给幼稚园,这种方式的不单能帮助自养,并且能把信仰的生命通过幼稚园的侍奉活出来,达到见证信仰之效。 第三种常见方式就是举办短期的培训课程、或在农闲时租给弟兄姊妹作学习营地,这样可赚到一些经费供教会运作。最后一种就是引入外资,得到外地弟兄姊妹的帮助。 经济困境对内地教会的挑战 有些挑战是内地信徒经济自养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如出租地方后令教堂环境变得过度商业化;农村教会一些牧者担心,开始鼓励十一奉献会反被信徒认为失去了过去的信心。此外,一些信徒经济困难,不愿做十一奉献。同时海外信徒只简单帮助金钱,却不能帮助内地教会自立的话,反而容易导致依赖的情况。 针对挑战,同工也给听众分享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支持模式。有些外面的教会拨出一笔资金给教会建堂之用,并约定这个教会每月归还一定数额的钱,所归还的钱会归一个基金,作支持其他地方建堂之用。整个过程具透明度,让当地弟兄姊妹都知道。这个模式教导大家不要单顾自己,也能照顾别的教会。另外一个目的是帮助建立一个自强的教会,而不是总依赖外面人的能力。…